当“零经验”的职工遇上“仅五款”的农产品,一场看似“先天不足”的营销大赛,最终交出过千万元营收的亮眼答卷。这组反差强烈的数字背后,不仅是苏垦优品一次成功的市场突围,更折射出江苏农垦职工身上难能可贵的精气神——这是敢于突破的闯劲、善作善成的巧劲,更是拧成一股绳的拼劲,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最鲜活的动能。
这场大赛的起点,本是许多人眼中的“短板”。参赛队伍里鲜有营销专业人才,大多是扎根田间的农技人员、守在车间的质检人员、伏案办公的行政人员;待推广的苏垦优品,聚焦牛奶、虾仁、食用油及两款大米为基础的农产品,并配套羊肚菌、锅巴等,这些农产品没有炫酷的概念包装,缺乏复杂的产品矩阵。但正是这样的“低起点”,反而成了激发潜能的“试金石”。江苏农垦职工没有被“不懂营销”的标签困住,更没有因“产品有限”而却步,而是带着对土地的深情、对产品的自信,主动跳出“舒适区”。有的人从零开始学直播话术,对着镜子反复练习产品介绍;有的人骑着电动车跑遍社区,把农产品展台摆到居民楼下、晚会现场;有的人发挥文字特长,用散文式的语言写出农产品背后的品牌故事,让机场、高铁站等广告里的“国企品质”标签变得有温度、有细节;有的人巧用AI技术,用创意式短视频挣脱内容同质化困局。这种“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闯劲,打破了“专业壁垒”的桎梏,让“非专业”变成了“特色优势”。江苏农垦职工朴实的讲述、对产品细节的熟稔,成了打开消费者心门的一把金钥匙。
过千万元营收的达成,绝非蛮干的结果,更藏着“以巧破局”的智慧。面对产品种类有限的现状,江苏农垦职工没有陷入“低价促销”的同质化竞争,而是精准挖掘苏垦优品的核心价值——“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品质把控。农技人员在直播间展示水稻全链式质控标准,从良种选育到绿色种植,再到标准化加工,把“放心”二字可视化,把大米生产过程透明化;质检人员带着“镜头”走进仓储车间,讲解粮食储存的温湿度控制技术,让“新鲜”有了科学强力支撑;有的二级企业董事长直接走进直播间谈初心,让“信任”更加真实可感。这种“把专业优势转化为营销亮点”的巧劲,让苏垦优品不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承载着“国企品质”“科技赋能”“绿色安全”的信任符号,更是追求100%绿色农田、追求100%真实溯源、追求100%美味健康的苏垦即品质具体表现。参赛职工还善用“情感连接”的巧思,发起“大美农场”“我家的厨房故事”“文艺+销售”等互动活动,唤醒消费者对国有农场的集体记忆,让购买行为不仅是满足口腹之需,更成为一种情感认同。这种“避短扬长、精准发力”的策略,正是“巧劲”的生动体现,也证明了营销的核心不是“卖产品”,而是“讲好价值”,讲好“苏垦故事”。
最动人的,莫过于这场大赛中展现出的“抱团拼搏”的合力。从筹备阶段的“资源共享”,到比赛过程中的“互帮互助”,再到销售环节的“协同作战”,打破了部门间的壁垒,拧成了一股绳。技术部门帮着解决直播设备难题,后勤部门主动承担产品打包配送,甚至有的退休老职工也赶来帮忙分拣货物。有参赛小组为了攻克社区推广难题,主动联合其他小组共享客户资源,推出“粮油组合套餐”,实现“1+1>2”的效果;还有的小组面对初期账号迁移流量数据较少等困境,在下播的深夜仍聚在一起逐帧复盘打磨细节。这种“不分你我、携手向前”的拼劲,让个体的微光汇聚成集体的火炬。过千万元营收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加班加点的夜晚,是跨部门协作的无缝衔接,是“一盘棋”思想下的同向发力。这种凝聚力,不仅是本次大赛成功的关键,更是企业抵御市场风险、实现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从“五品”到“千万”,这场职工营销大赛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次销售活动。它证明了“经验”不是成功的唯一前提,“专业”也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有敢闯的勇气、善思的智慧、团结的力量,普通职工也能创造不凡的价值。这种蕴含在普通劳动者身上的精气神,是江苏农垦的宝贵财富,更是集团所属企业在转型升级路上所需要汲取的动力。相信,当我们鼓足这种精气神,只争朝夕、永不懈怠、转化思维、释放潜能,必将激发出更加强大的发展活力,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更快速度、更远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