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当人们沉浸在国庆、中秋双节同庆的喜悦中时,淮海农场产业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依然坚守在农业生产一线,利用中山杉林下的空隙地,发展林下生态养鹅项目,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农业发展理念,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走进淮海农场的林下养殖区,高大的中山杉林木成荫,林下空隙地里,一群群毛色鲜亮、体态健硕的大白鹅悠闲地觅食、踱步,不时传来阵阵鹅鸣,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田园画卷。为了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提高土地综合效益,淮海农场积极探索“林—禽”立体种养模式,规划利用中山杉林下约500亩的空隙地,建设林下生态养鹅基地。既不破坏林木生长,又为鹅群提供了自然放养的优良环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每天都要按时喂水喂食,清理鹅棚和喂水桶、喂食槽,保持环境卫生;天气好的时候,我们会把鹅赶到林下活动,晒晒太阳,跑跑跳跳,这样鹅长得更健康,肉质也更好。”基地饲养员王书伟介绍道。
据了解,自今年6月份项目启动以来,产业中心安排专人负责鹅群的日常管理,从喂食饮水、环境清洁到疫病防控、放养管理,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确保鹅群健康成长。目前,养殖基地可容纳5000只成年鹅,经过三个月的科学饲养,今年首批引进的1700只鹅苗已顺利长大,平均体重达到9至12斤,鹅只体型健壮、羽毛光亮,品质优良。国庆期间,这批大鹅已陆续出栏并运往市场。
为持续推进林下养鹅项目,实现稳定产出与收益,淮海农场采取“轮批养殖、滚动发展”的经营策略。今年9月份,基地再次引进了4900只鹅苗,目前这些幼鹅长势良好,平均体重在2.5至3斤之间,预计经过两到三个月的饲养,即可陆续出栏。
“我们计划实行月月有幼鹅进场、月月有成鹅出栏的循环养殖模式,通过合理安排进苗和出栏时间,确保养殖基地持续有鹅可卖,既减轻集中饲养压力,也保障市场供应的稳定性。”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顾明辉表示。
林下养鹅不仅有效利用了林地闲置空间,还通过鹅群的自然啄食,起到除草、松土、施肥的作用,形成“鹅吃林下草、鹅粪肥林地”的良性生态循环,提升了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是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的一次生动实践。
国庆我在岗,奋斗正当时。淮海农场产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他们坚守岗位、精心饲养,用勤劳和智慧推动林下经济“展翅高飞”,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淮海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