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海农场,集书万余册的“职工书屋”正悄然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赋能职工成长、助力党建品牌创建的“智慧引擎”。这里不仅是职工汲取知识的文化空间,更是破解技术难题、孕育特色产业的策源地。通过“书本学+实践干”相结合,在菌菇产业从无到有、党建品牌落地生根的进程中,书写了“以知识破题、以学习兴业”的鲜活事例。
回溯淮海农场菌菇产业的起步之路,淮海农场首次试种羊肚菌时遭遇“拦路虎”——菌丝发育缓慢、出菇率不足三成。面对困境,农场迅速成立技术攻关小组,成员们白天扎根菌棚,详细记录温度、湿度、菌丝生长等关键数据,晚上则聚集在职工书屋,查阅、研读《食用菌栽培技术》《羊肚菌生物学与栽培》等百余册专业书籍,从中寻找破题线索,比对分析数据,探索突破路径。“那段时间,书屋的灯光总是亮到很晚。”攻关小组成员李博回忆道,“我们就像侦探一样,在书海里寻找每一个可能的线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将书本理论与本地实践数据相结合,攻关小组最终成功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两膜一栅”高效种植技术规程。不仅让羊肚菌成功实现规模化种植,还使产品提前20天上市,提升了经济效益,打响了“垦一代”羊肚菌品牌,为菌菇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依托职工书屋的知识储备,农场的产业探索持续向纵深推进。职工们以书中的菌种选育技术、标准化生产流程为指导,从无到有建设菌种菌包厂,搭建菌种实验室,反复试验筛选适配本地土壤的优质菌株,初步构建起“菌种研发—菌包生产—田间种植”一体化的规模化产业体系。农场还主动推进技术下乡,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带动周边乡村发展羊肚菌种植,让知识红利辐射更广区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少职工也完成了从“零基础”到“技术骨干”的蜕变,有人成为菌种培育专家,有人成长为田间管理能手,实现了个人技能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在产业发展与职工成长的基础上,农场还以职工书屋为纽带,深化党建引领,开设红色课堂,通过《淮海农场志》《摇篮》系列等书籍传承军垦精神,组建“党员技术先锋队”,由党员带头攻克菌种研发、病虫害防治、种植管理等技术难题。构建“党建+产业+文化”融合模式,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以知识为翼,推动“菌”“薯”产业蓬勃发展,让党建工作真正成为连接产业、职工与红色文化的桥梁。
淮海农场正以职工书屋为支点,打造“书香润淮海”,赋能产业升级,凝聚发展合力,为淮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书写产业兴、职工富、品牌强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