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是在农场度过的,不知不觉间,回到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工作已经两个月了,还是熟悉的亲切的面孔,陌生的是焕然一新的建筑,小时候熟悉的家后的充满欢乐和年代感的电影院现在变成了职工培训中心,每逢过生日必看的点歌台现在变成了旅游中心,小时候亲眼看着建成的休闲公园,各种树木现已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年复一年,我在长大,农场也在变化。
听说我现在在做宣传工作的朋友都说:“你是学中文的,又那么喜欢拍照,这你肯定擅长!”实际情况还真不是这样,刚开始,我有点憷,有点怯,就像作高考作文,看到题目脑袋空空,怕出错,所以挑自己熟悉的题材走,这样的方式也仅仅适用于考试罢了。手生的我拿着不成熟的稿子向前辈求教,前辈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什么地方要修改,什么地方多余可以精简,看着前辈的修改稿反思自己看事件的不成熟,对于深度广度的拿捏的不到位,在每次的写稿中想想前辈说的多加注意的地方。
若不是工作需求,怕是连我自己都忘了空闲时看看书,看着书架上太久没动落满了灰的书籍杂志,在心里默念了声对不起,真的是忙到翻不开书了吗?还是被手机游戏和自己都记不清的微不足道的琐事缠住了?
央视主持人董卿一直保持着每天睡前读一个小时书的习惯,能够坚持下来的原因,就在于卧室里没有电视机没有手机,没有任何电子产品,安静静地看会儿就可以睡觉了。我开始提醒用玩无效游戏的时间看自己感兴趣的书,时刻留心观察生活,记录微小的事,积累素材。
或许,我们依然会听到读书无用论,会听到有人说:“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我想,这个问题杨澜和三毛都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杨澜说:“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认真工作,努力生活的我们,每天都在优于过去的自己,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为农场更美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