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下午,谢开平、于明生、胡铁成等三名屯垦戍边的老人相约来到了农建四师暨淮海农场历史陈列馆,依次参观了农建四师纪念碑、毛泽东主席命令碑文和农建四师陈列馆,他们在参观时相互搀扶着进行参观叙说着曾经的过往。在农建四师纪念碑前,88岁谢开平老兵以立正姿态,庄严地举起右手向农建四师纪念碑行军礼良久。
老兵胡铁成今年93岁了,虽然他已经是身体瘦削,背驼腰弯,走路迟缓,但老人思维清晰,每天都要开着轻便的轮椅车围绕着农建四师纪念碑转悠几圈。
67年前,奉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102师改编为农业建设第四师,从上海启东等江海防线开赴五岸六垛黄海边,屯垦戍边,开荒办场。为进一步拓展军垦文化教育基地,让人们永远铭记军垦战士们的历史足迹,淮海农场于2010年7月建成了农建四师暨淮海农场历史陈列馆。
农建四师陈列馆坐落在原农建四师师部旧址上,2018年12月经过二期扩建工程,史实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善。住在离陈列馆直线距离六七十米远的谢开平老人,就像是个解说员似的,为其他两位老兵说起了副师长李桂莲接受毛泽东主席命令的场景和当过王震将军警卫员的故事、战斗英雄“江大锹”“仇大筐”的竞赛场景、”十二人抬桥“……如数家珍的谢开平老人,真让人感叹着他有如此好的记忆力。
据悉,102师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警备第9旅,在我军积极准备“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形势下组建的,这支部队是为了保证渡江作战的胜利,担负着保卫京杭大运河南端的交通安全,保卫苏北首脑机关以及扬(州)、泰(州)、高(邮)、宝(应)、通(南通)诸城之警备治安的任务。大军渡江结束后,担负着启(东)、海(门)、崇(明)、如(东)等地的江海防务,策卫淞、沪剿匪肃特。这支部队的广大官兵曾经参加过涟淮地区的突击战、益林战役、挺进淮南、两淮追击战等战役。1952年4月集体转业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四师,1969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江苏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十团”。原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曾赞誉农建四师“皇帝的气魄(独立自主)、叫花子的干法(艰苦奋斗)”。
“这名战士,身背钢枪,说明我们是响应军委主席毛泽东的号召,是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四师的战士;一手拿锹,说明我们是来到这里生产待命,建设农场的;一手插地,说明我们来到这块土地上,就要世世代代扎下根来,建设农场。”在农建四师纪念碑前,胡铁成老人兴致盎然的与老友们叙说着纪念碑造型上的有关话题。
像胡铁成这3名老兵,在淮海目前只有200多人了,我们从他们的穿着、他们的行为举止上,依然看到当年农建四师将士们艰苦奋斗的身影,他们就是当年历史的“活化石”,经常陪伴着这里他们生长和战斗过的地方。每当有人来这里参观或受邀为新进大学生、学校学生进行传统教育时,他们也会走上前或欣然向往,真挚地向后人讲述着曾经的军垦故事、传统文化和其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军垦精神。图为老兵在农建四师纪念碑和毛泽东命令碑文前的镜头。






